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八年級國文]清代四川文學名家─彭端淑


蜀中文學大將─彭端淑


彭端淑,字儀一,號樂齋,清四川省丹稜(今丹稜縣)人。生於聖祖康熙三十八年(西元1699年),卒於高宗乾隆四十四年(西元1779年),年八十一。曾任廣東省肇羅道(今肇慶市)觀察使,後辭官返鄉,在成都錦江書院講學。著有《白鶴堂詩稿》、《白鶴堂文稿》等書。





【教學影片:彭端淑簡介】




【國學大補帖─認識彭端淑】

一、聰穎過人,謹守庭訓
  彭端淑自小聰穎過人,志向遠大,深得大家喜愛。十歲,能寫作文章。十二歲,入縣學。三十五歲,與大弟肇洙同登進士榜,授吏部主事(清代各部門中的基層辦事官員)。數年後,二弟遵泗也登進士。兄弟三人,同以科名、文名顯揚於世,時有「丹棱三彭」的美譽。
  
彭端淑有此成就,與家庭的教育、訓示有直接關係。祖父正直善良,對子孫管教甚嚴,其臨終時嘗訓示子孫:「惟忠惟孝,克勤克儉。」外祖父曾任縣令,後則棄官歸里,掌漹江書院(今四川省夾江縣),常教誨子孫:「當體先志,崇實黜浮,又宜力學,勿自棄。」


二、翻閱字典,過目不忘
  彭端淑要到省城考舉人前,朋友託他代購康熙字典,回程搭船時,他取出字典隨手翻閱,不但看得很快,而且看完一頁就撕下一頁,隨手拋入江中,不久就撕得剩下封皮,同船的人在一旁目瞪口呆,深深懷疑這年輕人是否有毛病。回家之後,朋友上門取書,彭端淑說:「字典在我的腦裡,你拿紙筆來,我替你寫出來。」大家以為他吹牛,沒想到點哪頁他立即就寫出,跟原書絲毫不差,大家才相信他是個過目成誦的奇才。


三、詩文俱佳,蜀中三傑
  對於創作,彭端淑認為文學家除了要廣泛讀書、向古人借鑑外,還必須重視自身修養,才能創作出有現實內容的作品。對於詩歌,他主張要有所為而作,反對酬酢宴飲、雕詞琢句的無病呻吟之作。不過,彭端淑的文勝於詩,其中議論文剴切俐落,體現一「潔」字,如他的名篇〈為學一首示子姪〉,成了膾炙人口的優秀散文篇章。彭端淑的詩文在清代具有一定的地位,他和李調元、張問陶被譽為「蜀中三傑」(或稱「四川三才子」。)


四、愛民盡責,清廉正直
  彭端淑任廣東省肇羅道(南方屏障重鎮)觀察使時清查吏治,地方積案有三千餘件,他權衡事情輕重,依法判案,才一個月,便將積案都清了。且期間出巡各地輕車簡從,不講排場,禁止迎送,不受饋贈或賄賂,與當時混濁腐朽的官場相對照,他如此清廉正直的風節,實為難得,百姓都歌頌他「廉潔」。


  時人張邦伸曾說他,「善氣迎人,絕無官狀。遇鄉老高年,必盤旋敘舊,即接後進,亦平易如常。故知與不知,咸稱盛德。」可以說生動地描寫了彭端淑的待人處世。像他這樣愛民盡責、清廉正直的官吏,既不恃才傲物、目中無人,也不善於趨炎附勢、逢迎巴結,因此在黑暗的官場中很難施展抱負。


五、「魚」口餘生,決心辭官
  有一回,彭端淑接受總督命令,運米到廣西救災,在回程路上,夜晚獨自望海,不慎落水,經奮力營救,才起死回生。事後他無限感慨地說:「人在官場不得意的時候,總是怪罪別人排擠。但我這次落水,能怪誰擠了我呢?是自己不小心,並沒有人來擠我。如今很幸運地沒有葬身魚腹,這是上天厚待我,我應該滿足了,不應該再有什麼企求了。」當時就下定決心要辭官。回到任所後,過一年多,即遞出奏章,辭官回故鄉。


六、辭官教學,付出心力
  彭端淑是詩人、文章家,同時也是教育家。他在辭官回到四川後,在成都任錦江書院院長長達十四年之久,成績卓著。他在錦江書院提倡以實學造士,為書院興旺發展付出了心力。同時以自己晚年學習,又覺為時過晚的親身體會,教育青年要抓緊時間,切莫辜負大好時光,勉勵後輩要立志,要躬行,學業方能有所成就。顯而易見,這種惜時如金、諄諄勸學的認識,正是他著名散文〈為學一首示子姪〉所要表達的基本旨意,也是彭端淑教育思想的精蘊。


【※以上資料摘錄於國中各版本教師手冊補充教材,僅供學術使用,嚴禁複製販賣或任何型式之商業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