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八年級國文]現代陶淵明─陳冠學


認識作者─陳冠學

陳冠學,臺灣省屏東縣人,民國二十三年(西元1934年)生,歿於民國一百年(西元2011年),年七十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教職和編輯,後歸隱田園,從事耕讀與寫作。陳冠學出身農家,對昔日農村懷有深厚情感,於是透過凝鍊優美的文字,將臺灣的田園之美傳達給讀者,盼望大家能夠愛惜自己的鄉土,曾獲得《中國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著有《老臺灣》、《田園之秋》、《父女對話》、《訪草》等書。



【教學影片:陳冠學簡介】







【國學大補帖─認識歐陽脩】

一、陳冠學的歸隱

()現代陶淵明,辛勤卻自得
  陳冠學出身屏東鄉下,因父親早逝,由母親獨力撫養,常利用課餘下田幫忙農事,因此對臺灣這片土地產生濃厚的感情。完成大學學業後,曾擔任教職(屏東的東港中學、潮州中學等),教學認真,深受學生喜愛,也曾開設印刷廠,又曾擔任出版社編輯、經營文化事業,但他始終難忘田園生活。民國七十年,先寓居高雄澄清湖畔,隔年遷回屏東潮州新埤老家隱居,專心著述,並過著神農氏般的生活:以人力、牛力去營生,住在一棟瓦厝,耕耘著旱田,輪作旱稻、番薯、土豆、玉米等,屋邊總有瓜、豆、菜、蔬,粗食淡飯,自給自足。

()只要心活著,天天都新鮮
  田園之秋這本日記記錄的陳冠學生活,十分單純,幾乎天天一樣,但陳冠學卻覺得每一個日子都很新鮮,永遠有嚐不盡的味兒。他認為只要生活者的心活著,日子就是怎樣重複都是活日子;否則,若是心死了,日子便跟著死了。他更以糖果之於兒童為例,說:「若兒童對於糖果會起厭倦,就不再是兒童。田園的日子,像一粒粒的糖果,對於我永遠是那樣的甜!」

()父女兩相依,寸步不相離
  在隱居期間,除了田園風光外,陳冠學最大的精神寄託就是小女兒岸香。生活中,他對女兒呵護有加,寸步不離;教育上,因擔心女兒受到不良影響,拒絕讓她上學,並親自教導,雖飽受親朋好友的批判,但他依舊堅持。父女對話一書即記錄他和小女兒之間的生活互動,內容親切感人。


二、陳冠學二三事

()怕生學鴕鳥,健忘看「新」書
  陳冠學小時候很怕生,每當家中有訪客,他總趕緊跑進屋內,將頭藏在大櫃子下,屁股翹得半天高,像隻鴕鳥似的。每次母親看到這情形,就知道有客人來了。而陳冠學也非常健忘,幾個月前發生的事,他很快就記不住了。因此,讀過的書,只要擱置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看,就像全新的生書般,讀來新鮮有味。

()文理雙叉路,毅然讀中文
  陳冠學說:「高二開學時,分文理二組,我開始頭痛躊躇,因為我的數學和國文都很好,不知如何選擇才是。當時,許多人都想要考醫科,我心想中文的東西,為什麼都沒人要下腳手呢?啊好啊,我就這樣決定讀社會組。」陳冠學堅持自己的理想,後來果然考上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成為村中第一個考上大學者。

()閱讀蓄能量,烏炭能發光
  陳冠學喜歡閱讀,連吃飯時也手不釋卷,對書情有獨鍾,認為看書、摸書、藏書,是人生的至樂。他認為,創作者一定要多讀書,每天至少要讀書八個小時,沉潛、蘊積巨大的能量,這樣的創作才能像火山爆發,噴發出最傑出的曠世巨作。一個偉大創作者,要像「烏火炭」一樣,「烏火炭」原本只是不起眼的黑色木炭,被埋在深不見底的地層中,經過大自然長時間的千錘百鍊,才能成為永垂不朽的發光「金剛鑽」。同時陳冠學厭惡技巧主義,厭惡趕時行,他認為流行性文字充斥市場,讀者如讀多了這類作品,便無法再讀舊世代的作品。

()尊重大自然,積極護環境

  從陳冠學作品的敘述和描寫中,可看到這位書生農夫對現代工業文明的抗拒,教人尊重自然,強調對待天地萬物要順其自然,重返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陳冠學言行一致,對環保也有積極作為,例如有一次,他到市區購物,發現農會超市前的老龍眼樹竟被不肖人士灌藥,欲置其死,便立即通知地方媒體及愛鄉人士,發起護樹運動,引起當地鄉親們對他的一致贊同。



【※以上資料摘錄於國中各版本教師手冊補充教材,僅供學術使用,嚴禁複製販賣或任何型式之商業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