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八年級國文]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與《史記》












題解:        
         本文節選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敘廷尉張釋之依法審案,不畏懼權威,敢於據理力爭,最後得到漢文帝的認同。全文運用順序法,以簡潔的敘事、生動的對話,既強調法律是人人都要遵守的,也表現張釋之嚴守法律的精神。



作者: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陜西省韓城市)人。生於景帝中五年(西元前一四五年),卒年約在昭帝始元元年(西元前八六年)。曾任太史令、中書令。所著史記,以人物為中心,記錄黃帝至漢武帝間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對後代的史學與文學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作家身影】





【剛正不阿的執法者─張釋之】




【比較四史】
書名
撰者
年代
體裁
體例
史記
司馬遷
西漢
紀傳體
通史
漢書
班固
東漢
紀傳體
斷代史
後漢書
范曄
南北朝
紀傳體
斷代史
三國志
陳壽
紀傳體
斷代史


【史書體裁】
體裁
內容與特質
鼻祖
作者
紀傳體
1、以人物傳記為篇章為主
2、以人為主,以人繫事,詳一人之事蹟
史記
司馬遷
編年體
1、以時間年代為敘述史實之次序
2、以時為主,以事繫年,詳一國之政體
春秋
孔子
紀事本末體
1、以一段史實為一單元,不為傳記亦不限時間
2、以事為主,詳一事之始末
通鑑紀事本末
袁樞
政書體
1、以記述文物制度沿革為主
2、以制度為主,詳一制度之原委
通典
杜佑



 【國學大補帖─司馬遷與《史記》】
《史記》 記錄「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年間的歷史

    《史記》體例有五:
        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
        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
        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史家稱為「紀傳體」
        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
        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
       古史不是片段的雜記,便是順按年月的纂錄;自出機杼,創立規模,以駕馭去取各種史料的,從《史記》起始。司馬遷的確能夠貫穿經傳,整齊百家雜語,成一家言。他明白「整齊」的必要,並知道怎樣去「整齊」;這實在是創作,是以述為作。他這樣將自有文化以來三千年間君臣士遮的行事,「合一爐而冶之」,卻反映著秦漢大一統的局勢。

    班固根據他父親班彪的意見,說司馬遷「善敘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賅,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直」是簡省的意思,簡省而能明確,便見本領。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列傳占了全書的過半數;司馬遷的史觀是以「人物」為中心的。他最長於描寫;靠了他的筆,古代許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還活現在紙上。

    特殊篇章:項羽本紀、呂后本紀。
              陳涉世家、留候世家、孔子世家。
              管晏列傳、李將軍列傳、游俠列傳、酷吏列傳
             、滑稽列傳。


【司馬遷其人其事】

        司馬遷的遠祖,曾是掌天地,典天官的天文學家。周宣王時,改封為司馬氏,是世典周室的史官。到了春秋時代,散處各國,因此在八世祖司馬錯到祖父司馬喜之間,中斷了史官的職位。一直到了漢朝建元、元封之間,他的父親司馬談才復職為太史令。

        司馬遷十歲那年,司馬談把他從家鄉帶到京城長安,聘請當代有名的儒者孔安國教他尚書,董仲舒教他春秋,從此司馬遷展開了他誦讀古文的學習生涯。司馬談一直希望兒子能繼承自己的志業,所以對他的管教嚴格。在父親嚴格的教育之下,青年時代的司馬遷已經具有淵博的學問;但司馬談深知:要成為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只靠讀萬卷書是不夠的,還要行萬里路,多方遊歷、探訪,才能搜集到豐富而真實的史料。
 
    所以,司馬遷在二十歲那年,便離開長安,周遊天下,足跡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努力尋找古代諸侯各國的史記。在二年風塵僕僕的遊歷中,司馬遷搜集了許多寶貴的史蹟故事,瞭解了各地的民情風俗,認識了各地的地理環境,也充實了不少的歷史知識。
 
        司馬遷遠遊歸來後,不久即補博士弟子員。隔年,以博士弟子被任命為郎中,可以經常隨皇帝外出巡行,所以,在任郎中的十多年間,他曾隨武帝到過甘肅、四川、雲南等地,使他增廣了見聞。 這些遊歷的經驗對他日後寫作《史記》的幫助極大。一方面由於交遊廣闊,見多識廣,使自己的視野寬廣,胸懷灑落,下筆為文,自有奇氣,另一方面,也因為他行遍中國各地,對於地理形勢自然瞭如指掌,寫史敘事自然更為生動真切。
 
        由此可知,司馬遷的《史記》之所以能成為亙古未有的鉅著,固然是由於得天獨厚的家庭教育和個人深厚的學養,但他的行萬里路也是不可抹煞的重要因素。



【※以上資料摘錄於國中各版本教師手冊補充教材,僅供學術使用,嚴禁複製販賣或任何型式之商業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