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七年級國文]至聖先師:孔子與《論語》

至聖先師「孔子」的一生雖顛沛流離,但為了淑世理想,終其一生為國家及教育奉獻,本課除從儒家經典《論語》一文研讀中認識孔子思想外,更著重探討古代儒家思想及孔子之人格、做人處事、教育理念、政治思想等,讓學生對於儒家與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關影片連結
孔子廟
訪孔子曲阜故居




題解
本課選文都是語錄的形式,記載孔子有關學習和修養的言論。
《論語》的特色除了簡潔的文字敘述外,都用對話的方式,把當時的情景,生動的呈現在讀者面前;並且把孔門師生的心願,以及孔子的實際作為,清楚的表達出來。


作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四七九年),年七十三。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和言論,主要保存在《論語》一書中。





《論語》是孔子與弟子及當時人物的談論、應答的語錄,由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記錄編輯而成。內容大多是孔子對教育、修身、治國的見解,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產生了廣大而深遠的影響。

國學大補帖─認識孔子
一、沒落貴族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今河南、江蘇交界)貴族,屬殷商後代,孔子也曾說過自己是殷人。但是,到了孔子的前三、四代,因宋國內亂而逃到了魯國(今山東東南部、江蘇西北部)避難、定居,這時這個貴族的世家也就日漸沒落了。

二、身世及狀貌
孔子的父親名紇(ㄏㄜˊ),字叔梁,是魯國的武官。孔子的母親姓顏,名徵在。當孔紇和她結婚的時候,她還很年輕僅十六歲,可是孔紇已經六十歲了。

孔紇和顏徵在很希望得到一個兒子,他們曾在曲阜東南的尼丘山上禱告過,後來果然生了一個男孩,就給這孩子取名為丘,字仲尼,這就是孔子。另一個說法是:孔子頭頂很大,中間凹下,形狀像小山丘,所以取名為丘。而「仲」是老二的意思,這表示孔紇在和顏徵在結婚以前有過妻子,且有過一個兒子了。

孔子只有三歲,父親孔紇便亡故了。十七歲時,母親過世。

孔子小時候沒有什麼玩具,他只是愛模仿祭祀,擺上小盤小碗,學著行禮玩。這就是他常做的也幾乎是唯一的遊戲了。

孔子慢慢長大了。因為窮困生活的磨鍊,所以他在十五歲已經立下了要好好學習各種知識和本領的志願。過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養和各種才能,一天比一天進步,雖然年輕,卻已出了名。

他在十九歲結了婚,二十歲生了一個兒子。魯國的國君昭公向他道喜,特地送了一條大鯉魚來。孔子為了紀念這件事,便給孩子取了個名字叫鯉,號伯魚。「伯」是老大的意思,因為這是孔子的第一個兒子。──可是孔子也只有這一個兒子。

三、短暫做官生涯
孔子大概在二十六、七歲的時候,才做了一兩回小官。他擔任的不是行政官,而是做一些具體的工作。一回是當「乘田」,這是管牛羊的官,孔子說:「叫我管牛羊,我就要把牛羊養得肥肥大大的。」果然他養的牛羊都很肥壯。另一回是當「委吏」,這是一種會計工作,孔子說:「叫我管會計,我就要讓帳上不會出錯。」果然他管的帳都是一點岔兒也沒有。


四、教育事業成就
孔子一生最大的抱負,是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他的最大成就卻是在教育方面。

孔子三十歲左右,有第一批弟子,其中包括孔子的著名弟子曾參的父親曾點。孔子另一個著名弟子子路,也是屬於這第一批門徒中的。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開始接受孔子的教育時大約二十一、二歲,他欺凌過孔子,但孔子雍容的態度終於折服了他,他於是誠心誠意地做了孔子的學生。

孔子的學生一共有三千多人,特別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他採用的方法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他是中國歷史上首先實行「平民教育」的人,曾說:「只要誰拿十條肉乾來作入學禮,我沒有不教他的。」後人推崇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五、一生學習歷程

孔子晚年曾自述一生為學進德的過程和境界。
原文:子曰:「吾十有(ㄧㄡˋ)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ㄩˊ)矩。」(論語為政)

語譯: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向學(志學之年),三十歲時能堅定自立(而立之年),四十歲時能明白事理而不致迷惑(不惑之年),五十歲時能了解天地萬物自然的法則(知命之年),六十歲時對所聽到的道理能明白貫通(耳順之年),到七十歲已可凡事順心而為,不會超越規矩、本分(從心之年)。」




【※以上資料摘錄於國中各版本教師手冊補充教材,僅供學術使用,嚴禁複製販賣或任何型式之商業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