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預備:認識胡適
請參閱以下關於作家的生平簡介與作品特色,並閱讀完「題解」與「作者」補充。
題解
本文選自《胡適選集》,是一篇傳記形式的寓言。傳,音ㄓㄨㄢˋ,記載人物生平事蹟的文字。自清末民初以來,知識分子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反省到中國人處事與治學上的許多弊病。本文即本著規勸戒除時弊的精神,透過虛構人物「中國全國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生活態度,用輕鬆幽默的筆調、誇張反諷的手法,嘲諷那些處世不認真的人,一方面反映國人敷衍苟且的通病,一方面也表現出作者弘揚科學精神的用心。
作者
胡適,字適之,安徽省績溪縣人。生於清德宗光緒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一),卒於民國五十一年,年七十二。十九歲時考取官費(及公費)考試,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及校長、駐美大使等職。來臺後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卒於任內。
胡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他畢生提倡民主與自由,主張「科學的人生觀」,在學術思想方面具有開創性的貢獻;此外他領導文學革命,致力於白化詩文的倡導與創作,從而開拓了一個白話文學的新時代。其著作之豐、影響之大,為中國近代樹立了一代宗師的典範。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嘗試集》等書。
【作者補充資料】
一、胡適其人其事
1.家 世
胡適的父親名傳,字鐵花,西元一八九二年時被調往臺灣任官,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爆發,胡鐵花留在臺東協助劉永福抗日。當時他患有嚴重的腳氣病,左腳不能行動,但劉永福仍苦苦留他幫忙,不肯放行。等到雙腳已不能動,劉永福才答應他離開。到廈門時,手足皆不能動,不久便去世。當時胡適只有三歲。
胡適的母親姓馮,名順弟,十七歲時嫁給胡適的父親,二十三歲時就做了寡婦。她含辛茹苦的將胡適教育成一位優秀的學者。
胡適的父親病逝前曾交代:「兒穈ㄇㄣˊ天資聰明,應該讓他讀書。」因此胡適的母親特別重視其教育。胡適家鄉的私塾學費很少,每年只需兩塊銀元。胡適的母親渴望他書讀得好,故學費送得比別人多,第一年就送了六塊銀元,以後每年增加,最後一年加到十二銀元—「這樣的學金,在家鄉要算打破紀錄了。」所以老師為他講學時,也特別用心。九年的私塾生活,讓胡適在古文、國學上打下深厚的基礎。
胡適的母親不但是他的慈母,也是他的恩師,他說:「母親的器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後母後婆,她更事事留心,格外容忍。」這些身教對他影響甚大。他又說:「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裡,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2.婚 姻
胡適十四歲時由母親作主,與鄰縣一位探花的外甥女江冬秀訂了親。江冬秀僅讀過小學學堂,為一纏足的舊式女子。訂親之後,胡適就到上海念書,在上海的大環境裡接受教育,思想上亦受到新時代的衝擊,遂對於舊式婚姻產生反抗的心理。然而出於對母親的一片孝心,胡適並沒有違逆這樁婚姻,只好消極的以學業尚未完成作為逃避的藉口。
接著,胡適便赴美讀書,留美期間,江冬秀以未婚媳婦身分經常至夫家陪伴婆婆,直到胡適二十七歲學成歸國,始正式完婚,期間經過了十四年。胡適事母至孝,雖然他和這個小腳太太稱不上神仙眷屬,精神相契,卻相守一生,也算是一段好姻緣了。
二、趣聞軼事
1.濟助林語堂
民國九年,林語堂獲得官費到哈佛大學研究。不料到了美國,官費沒有按時匯來,林語堂因此陷入困境,於是打電報告急,結果收到了兩千美元,使林語堂得以順利完成學業。回北平後,林語堂向北大校長蔣夢麟先生面謝匯錢之事。蔣夢麟問道:「什麼兩千塊錢?」這時才知道原來解救林語堂困境的是胡適—當時擔任北大 文學院院長。這筆近乎天文數字的錢是胡適自掏腰包來的,但他卻從未對林語堂提起這件事。
2.文白之爭
北大教授黃季剛反對白話文甚力,有一次在課堂上提到白話文問題,他說:「假如胡適喪妻,其家人電報中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啊!』要十一個字之多,如用文言則『妻喪速回』四字即可,文言白話,孰優孰劣,不言可明。」但是胡適曾拍過一則極短的白話文電報,因廈門大學請他出任校長,他不願就任,於是打電報去辭謝:「幹不了,謝謝。」僅僅五字,其簡明程度不遜文言。
3.怕太太協會
胡適有一天和朋友說笑話:男人對妻子要遵守「三從四得」,所謂的「三從」是: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了要盲從。所謂的「四得」是: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捨得。
2.婚 姻
胡適十四歲時由母親作主,與鄰縣一位探花的外甥女江冬秀訂了親。江冬秀僅讀過小學學堂,為一纏足的舊式女子。訂親之後,胡適就到上海念書,在上海的大環境裡接受教育,思想上亦受到新時代的衝擊,遂對於舊式婚姻產生反抗的心理。然而出於對母親的一片孝心,胡適並沒有違逆這樁婚姻,只好消極的以學業尚未完成作為逃避的藉口。
接著,胡適便赴美讀書,留美期間,江冬秀以未婚媳婦身分經常至夫家陪伴婆婆,直到胡適二十七歲學成歸國,始正式完婚,期間經過了十四年。胡適事母至孝,雖然他和這個小腳太太稱不上神仙眷屬,精神相契,卻相守一生,也算是一段好姻緣了。
二、趣聞軼事
1.濟助林語堂
民國九年,林語堂獲得官費到哈佛大學研究。不料到了美國,官費沒有按時匯來,林語堂因此陷入困境,於是打電報告急,結果收到了兩千美元,使林語堂得以順利完成學業。回北平後,林語堂向北大校長蔣夢麟先生面謝匯錢之事。蔣夢麟問道:「什麼兩千塊錢?」這時才知道原來解救林語堂困境的是胡適—當時擔任北大 文學院院長。這筆近乎天文數字的錢是胡適自掏腰包來的,但他卻從未對林語堂提起這件事。
2.文白之爭
北大教授黃季剛反對白話文甚力,有一次在課堂上提到白話文問題,他說:「假如胡適喪妻,其家人電報中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啊!』要十一個字之多,如用文言則『妻喪速回』四字即可,文言白話,孰優孰劣,不言可明。」但是胡適曾拍過一則極短的白話文電報,因廈門大學請他出任校長,他不願就任,於是打電報去辭謝:「幹不了,謝謝。」僅僅五字,其簡明程度不遜文言。
3.怕太太協會
胡適有一天和朋友說笑話:男人對妻子要遵守「三從四得」,所謂的「三從」是: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了要盲從。所謂的「四得」是: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捨得。
有一次,胡適收到朋友寄來的法國銅幣,上面有「PTT」字樣,正好是「怕太太」的諧音,於是他向友人提出成立「怕太太協會」的建議,他認為:有怕老婆的丈夫的國家,自然就有民主政治。凡是女性能與男人平等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菲律賓等,都能夠實行民主政治,因為這些國家中獨多怕老婆的丈夫。任何女人與男人具有同等權力的國家,一定就是民主國家。
三、文學主張
作為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倡導者,胡適在文學領域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的文學革命主張和新文學理論首開風氣之先。在創作方面,除了白話小說和劇本,白話新詩更是風行一時,而他的散文,數量之多,影響之大,在中國散文史上亦自成一家。
民國六年,胡適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改良文學須從八事入手:「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這篇文章在教育文化界引起強烈的回應。
民國七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章,主張「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揭示白話文的正統地位。又將改良文學的八項主張簡化成四項原則:「⑴要有話說,方才說話。⑵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寫。⑶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⑷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系統的闡發了以白話取代文言、建立白話文學的宗旨與途徑。之後,魯迅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胡適發表白話話劇《終身大事》,許多新文學作家也相繼發表作品,終使文言文宣告瓦解,白話文學成為「文壇的正宗」。
白話文學革命在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中達到高潮。隔年,教育部下令公立小學必須以白話教學,同時訂白話為「國語」。民國九年,胡適出版第一本白話詩集《嘗試集》,他還作了一首〈嘗試詩〉,說明自己代表實驗精神的文學觀:「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以上資料摘錄於國中各版本教師手冊補充教材,僅供學術使用,嚴禁複製販賣或任何型式之商業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